作者: Theologian (使人歸正的靈呀) 看板: Theology
標題: 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知識是叫人死!?
時間: Sat Jun  2 17:51:03 2001

      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知識是叫人死!?
                                        06022001
    因著這些被引用(or 誤用)到爛的經文,激起我無比情緒之原因為何呢?是我對知識的倚賴、看重?是由於我的信仰之建立在神學知識的上面?還是對引用之人背後「反智」動機及影響力的疑惑與反感?…這些都需要有一番批判性的考察。

    若先不考慮外在的因素,轉而向內心探索:首先,不可否認地,對知識的追求是我少數幾個才能之一,是我獲得成就感與自我肯定的重要來源。對知識本質的任何質疑或否定似乎都間接或直接地與對我個人的否定產生了連結(這樣的連結的確可能是一種「迷失」)。

    進一步講,我的信仰主要由神學知識的加增及其帶來的對現實人生各方面的解釋力、提供的行動之基礎,所建構是無庸置疑的(當然,敬拜、團契、福傳的經驗絕對是神學建構之外/之上/之內的重要前結構或說是其本質性的來源--神學永遠是一種第二級的信仰反思)。

    反對知識或任何對知識採取負面態度的言論皆好似在「推翻」、否定我的信仰經驗,或在「嘲笑」我的信仰。如此使用的強烈詞句,反映了個人對自我存在、自我認同等私密領域的的強烈捍衛,不容許「外敵」隨意侵略本國疆土的激昂情緒;還有,對這種拆毀、侵略的合法性之疑慮及其帶來的不確定感--怎麼可以剝奪這種重要的「生存方式」呢?

    對於以上的內在情緒,稍加討論如下:
    1.個人對「知識」(尤其是神學知識)的理解、界定為:「任何對真理的言說」。如此一來,反對「知識」與反對「言說」、甚至是反對「真理」(!)就劃上了等號。這著實讓我大感不可思議!立刻聯想到的,就是「基要主義者」(或披上敬虔主義外衣卻在本質上是基要主義者)反對任何與其所擁有的知識相衝突的知識,即一種真理的獨斷性或封閉性了解。

    2.需要承認的是,神學知識的加增的確為我在某些時地帶來了個人的驕傲及對信仰禮儀、倫理等責任的逃避藉口。但我始終認為這些在本質上是人性的、個人人格的問題,而不應該將罪名加在知識的上面。

    3.接下來的疑慮就落在將「信仰的增進」與「知識的增進」作過度緊密之連結的狀況上了。若依然將知識理解為「對真理的言說」,首先的問題就會出現在排除了「對話」的「獨白」上,也就是一種失去「禱告」內涵的沈思。不是說「獨白」或個人的「沈思」不是需要的,而是說其中可能發生的問題--若「獨白」已取代了「禱告」而成為了信仰的主要活動時(信仰的內涵若以「個人與上帝的關係」作為正確的理解)--往往就會墮入「客觀主義」或「主觀主義」的兩極化之中,而失落了信仰。

    「客觀主義」是一種想要及誤以為能夠控制、掌握真理,以操弄之的行為。這會導致將真理的客體化:在一般的學科上,就是誤以為所掌握的知識就是真理的本身、就是意義的本身;在信仰上,就是將關係化約為靜態的、單方面的事情,及將行動簡化到頭腦中的運作而已--因為只要理解即可,不需要任何的實際行動(不否認本人有這樣的傾向..)。

    「主觀主義」則是誤以為真理能由個人所創造,任由自己的想像力所發揮。背後隱藏的觀念就是:個人可以凌越真理,事實上,真理是不存在的(!);從信仰的角度來說,就是「我才是上帝」或「我才是生命的主宰,上帝不是」。

    基督信仰無法容忍這兩種主義,因此,有人說,「神學的最正確語言,就是『祈禱』。」(Heinrich Ott)或說「…『真理』是某種異於我們日常語言所說的真理,它與信仰的實踐有關,是關於『解放』的問題…。」(曾慶豹,《上帝、關係與言說》,P.88)

    此外,「信仰的增進」除了與「知識的增進」有關外,教會傳統帶來的信仰前理解,敬拜、禱告中的密契經驗,團契中的相愛生活與在服事的過程中間聖靈的體驗等等都是重要的組成元素。雖然就我看來,這些也都可以被理解、轉化為另一種形式的「神學知識的增加」。

    結論是:只要避開罪,我們就能享用知識的果實。


    歡迎批評指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heologe 的頭像
    theologe

    Person of Connectivity

    theolo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