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信人: theologe.bbs@bbs.cef.org.tw (告禱), 看板: Theology
標  題: 聖經是否持善惡二元觀?
發信站: 校園福音團契電子布告欄 (Mon Jul  3 13:26:40 2006)
轉信站: fhl-bbs!fhlnews!cef

偶然間在別的場合提到這個論題(其實與此論題相關的話題在網路上的宗教討論還蠻常出現的),我對自己這次的整理還蠻滿意的,貼出來供大家參考,亦期待指教、補正。
-------------------

對於將聖經與世俗人文主義/後現代思潮作為持善惡二元觀與否的兩大對立陣營,此流行的簡易區分,我認為需要提出觀念上的校正,這是以下論述的緣起動機。

善惡二元觀作為西方傳統的一個思想特徵是無可否認的,但這是否為聖經的善惡觀,就20世紀以來的聖經學成果而言事實上是持疑的。當然,若說善惡二元觀是基督教傳統的特徵之一(受希臘化影響),則是沒甚麼問題的。[以上我區分開聖經的善惡觀和基督教傳統(特別是教父、中世紀逐步奠定的西方教會傳統)的善惡觀二者]


關於善惡二元觀的意涵,簡單來說有以下幾點:
1.固定不變的何為善、惡之觀點存在
2.此觀點是為我們可知的,i.e.在我們的知性範圍內
3.對此觀點的認知是我們行善的條件;故想行善者必須先尋求善惡之知--是不是很有善惡果的味道阿...似乎也是此段經文閱讀者常見的預設...
[p.s.善惡二元觀的來源:當然是希臘哲學,但其實也不是一開始希臘哲學就是以這種觀點為主流的,其起源是巴門尼得斯開啟的西方存有學(形上學)傳統,後經柏拉圖奠立,成為西方哲學的主調。基督教在希臘化過程中亦完全照單全收並進而發展之,成為我們目前看到的西方基督教傳統的主調。西方對此存有學傳統的系統性反省,起自康德的批判哲學,經德國觀念論,祈克果、尼采等存在主義,然後到現象學及其後的語言轉向眾思潮、後現代等]


A.OT
要簡單說明聖經或起碼舊約不是善惡二元論,約伯記就是一個很直接的例子(此故事的終局並非因區分了善惡而解決了問題,而是神人關係的這常被善惡區分問題反客為主的主題被重新突顯)。除了智慧書的明顯例子外,貫穿五經、歷史書和先知書的,亦是神人關係的「約」的主題,而不是分善惡、知善惡的主題。
舊約或猶太教基本上是關係論而不是善惡二元,善惡的區分出現在關係裡的多元互動過程中,並不是簡單的、形而上學的善惡二分。

勉強要以二元觀來總括舊約的話,是聖俗二元論,但此二元卻不等同於善惡二元論;並且,聖俗二元論是否有希臘存有/形上學的特徵(1.其不變的本質存在 2.該本質可知 3.知此本質是生活/實踐的條件)是極其可議的。


B.NT
b1.與希臘善惡觀似有交手/重疊的爭議經卷
新約部分,雖然約翰福音、約翰一書的光暗對比似乎是二元的思維,(說約翰是善惡二元其實是諾斯底派欲將約翰劃入自我陣營時的說法)但事實上善惡或光暗的區分仍緊繫著「愛」的活動,並不是先「知善惡」(也就是吃食分別善惡樹果子之路)再進入愛的活動,而是先有愛的活動,才在愛的活動中遭遇善惡的重重區分。故即便是約翰,善惡亦不是固定、二分的,更不要說禁絕律法之路的保羅了(善惡在律法裡才有二分的可能)。

b2.符類福音部分,
馬太主題在於神言的認識或詮釋學問題(1.法利賽派的神言詮釋和耶穌的詮釋之衝突自登山寶訓延燒至最後的審判;2.另外一點則是馬太對於預言實現的執著亦可顯示本書的焦點在於神言),善惡觀這主題基本上就已不在其神學視野中;i.e.對於馬太,與福音產生生命關連的關鍵根本無關於善惡觀,而在於神言。

馬可的行動論、路加的聖靈論也同樣表現出缺乏/免疫於希臘善惡二元觀的哲學思維。


小結:
1.聖經,無論新舊約都沒有表現出善惡二元觀的存有學/形上學預設或主題,故我們頂多說經希臘化的西方基督教傳統有善惡二元觀的痕跡,而不能說聖經本身持此種觀點。

2.由存有學/善惡二元觀預設帶出的宗教問題相當普遍而基本,如「苦罪/神義論-自由/預定論」這組爭議頗大的宗教哲學/神哲學問題。另外,這亦是人生觀/價值觀這一實踐神哲學問題所蘊含的的基本問題--我們所承接的貧瘠教會傳統(內含華人泛道德主義的二元論及全球化/美式基督教裡的西方二元論傳統)已經深陷於善惡二元觀中,由此衍生的是,處生現代性中大學畢業生的職業/志業/專業問題(我們的志業觀受二元論的危害不小,或造成挫折、退避,或造成冷漠;此問題頗複雜,在此點到為止),這是大學畢契的主要關切議題之一。

3.克服善惡二元觀的豐富信仰資源有:
a.聖經的「去善惡二元觀眼鏡」式閱讀:回到聖經本身的關係論視角
b.基督教傳統(此傳統仍在生發中)的聖靈論及靈修學:這些也是對善  惡二元觀免疫的資源
c.其他的普遍啟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heologe 的頭像
    theologe

    Person of Connectivity

    theolo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