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完全不考慮原作漫畫)

第一集初印象

theolo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8/2/2

「理解一切」是尼采對現代性問題的診斷。他認為這個現代性的病症傾向是出自西方流俗的宗教精神(流俗化的宗教,而非本真的宗教)[此為筆者的理解,參《敵基督》],充滿著無原則的、廉價的妥協、同情心/慈悲,以及遍嘗則止的膚淺知識和隨之而來無自知之明的驕傲。

theolo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貼於Yahoo奇摩知識2007-06-08:
http://knowledge.yahoo.com.tw/question/question?qid=1507060711185

theolo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貼於「Zen,敦南新生活」新聞台回應欄2007-06-07: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zen/3/1251147532/20050909115940

theolo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貼於Yahoo奇摩知識2007-06-08:http://knowledge.yahoo.com.tw/question/question?qid=1507060711185

theolo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貼於ptt, FHL bbs 2005.3)

theolo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5/6/3

theolo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貼於Yahoo奇摩知識2005-05-17:http://knowledge.yahoo.com.tw/question/question?qid=1105051403006

theolo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貼於Yahoo奇摩知識2005-04-27:http://knowledge.yahoo.com.tw/question/question?qid=1105042701468

theolo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14歲の母」最後一集,未希不斷在為小sora憂煩,雖然旁人看起來或許會覺得她這樣擔心這擔心那有點自尋煩惱,她採取的行動也有點白費力氣(因為小sora不會哭、不會自己喝奶,就不顧自己身體地守在旁邊)。但我想起了錢玉芬老師說到對母性的最大體認就是「常常憂心」,因為她想起自己母親及自己常常做的,就是不斷為孩子煩憂(佳音電台心靈訪客節目20070512)。對照本戲,編劇大概就是在描繪未希那雖僅14歲、充滿不成熟稚嫩,但又豐滿的母性吧!(本集又對照了智志母親以及未希母親的母性,主題便很明顯地突顯出來。)

theolo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