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現代科學與科技哲思
Thomas Kuhn, Karl Popper, Wittgenstein, Russel, 當代數學與物理學之發展,Heidegger之科技批判,培根,Hume, Kant, ...
5.生命科學與醫學
生命科學史/醫學史,…
6.做為生命背景與恩典的聖經
符類福音,約翰,保羅,希伯來,彼得,雅各;智慧書,先知書,律法與歷史書,…
7.當代欲望文化
好萊塢,日本文化,Foucault, 心理分析學,希臘神話,身體社會學,經濟學,媒體,…
8.教化與醫治(對欲望文化)
自由論,美學與藝術(著重在戲劇、音樂與繪畫),語言與文學,…
※我論文所處理文本(詮釋學之應用)可為以上探討提供幫助處:敬虔主義。以上課題,《真理與方法》直接觸及處:4.8.,間接觸及處:(1.)3.6.。《真理與方法》可應用處:全部。
2006/6/3 1.碩士論文 論題:(WM之)關係論看自我認識與發展 進路:主題或文本?→能力所限,故以文本為主、主題為輔
旁枝、脈絡問題:化繁為簡、簡要描述脈絡之思路
2.中國/台灣文化 Q: 佛、老、儒?士族、庶民? a.回溯法:當盛的佛教(已吸納儒、道;兼有士、庶)為起點,回看理學(吸納佛、道之儒)
b.經典
2006/6/10 3.台灣教會 a.由近至遠:神專,畢契,所屬教會,地區,教派,陣營,本島,世界 b.台灣文化的問題結構是台灣教會的基本問題結構之一
後續:
我的文化思想對策
(基督新教)
[1] 這是生命被逼到極處時,所發出的吶喊之思。
[2] 「流傳物」泛指一切對今日世界造成大小影響的歷史文物,「經典」則是流傳物中造成決定性影響者。
[3] 知識論即探究我如何思、如何知、知的可能與知的限度等等問題的抽象、繁瑣學問。其最大危害是形成「主客二分」的偏見與思想絕路,此偏見逼得人們去思考、探究主體的抽象結構,亦將「他者」貶為客體,造成「人類中心」與「獨我論」的思想浩劫。其實笛卡兒的「我思」發現不必然讓人走向對「我/主體」的抽象思考,而可以視為對「思」這一現象的發現,也就是走向現象學之路。
[4] 我突然聯想到「格物致知」…這是甚麼鬼東西?
[5] 所謂問題意識就是:在著手研究之前,心中有關鍵的問題(即所謂「基源問題」,參注6),了解這問題的內涵,並知道為何問這問題。
[6] 「基源問題」,勞思光的詞。也就是所能找到的最首要、最關鍵的問題。
[7] 此「方法」非現代科學方法論的意涵,故以「道路」作為語言上的補充。差別之重點在於,「道路」指涉的是手段和目的、形式和內涵的合一,而非單指手段或形式
[8] 作為以下探討事理/課題的基本條件是,該課題需要有具體的文本/流傳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