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倩的節目2007.2.13(http://0rz.tw/3d2Er),談論時代特徵時,提到的"connectivity"一直在我腦中盤旋不去。以此概念為引子,對此時代及我自身作為文化之子、時代之子進行反省、掙扎並由之而生的書寫實踐,即是本網誌的起始意念。
電腦網路和手機及其相關科技的發展塑造了資訊時代的生活模式,其中一項特徵是「隨時處於被聯繫的狀態」("connectivity"),個人的私密空間與時間距離似乎被強迫著要重新定義。
我的網路生活始於大一(1996),自此便在其作為誘發條件及具承載可能的諸欲望中載浮載沉。
1.
網路書寫對我發出的第一個誘惑是:在思想及文字尚未成熟前便進行公開發表,以滿足「自我表達」與「思想整理」得以便宜行事之欲望。但是,「沉潛」卻是歷代讀書人在經驗中肯認並傳遞的基本美德,傳統價值與時代欲望間的矛盾鬥爭就此展開。
在一個人文資源相對較弱的大學並科系中,我通過網路學習書寫、作書寫實踐,但亦掙扎著要脫離其負面影響。因著我書寫之路的第一段路是網路,走上正路的掙扎、會否僅能宿命地步上滅亡之路的恐懼,便深深伴隨著我。說得更具體一點,沉潛之不足便會造成「個體性」能量之不足(此問題詳參以下討論),亦即「可被取代性」之提高,故書寫之「滅亡」便是指日可待。
2.
我所感知到的網路第二項誘惑是:未有深交、素昧平生前便能夠進行深入的思想、情感、意見的溝通之可能;人際關係得以便宜行事的欲望在此油然而生。「裝熟」場景的頻繁出現為其負面表徵之一。
此欲望有其背景。「平等」、「個體價值」是民主時代的時代價值,由此產生了跨越階級、種族、性別等等界線而能無礙彼此個體性間溝通交流的想望。然而,「個體性」的建立卻不可脫離於對「界線」的依賴,即相應於政治哲學史中陸續出現的私有財產(物質性的擁有物)、差異性及自我認同(性格特徵等非物質之擁有物)等等以擁有物為界線之標示概念。由此發展的日常價值即是「隱私權」或「私密領域」的概念。
以上這界線與個體性間的悖論,便成為資訊時代人際關係模式轉型催促力之背景:為了個體性間更加無礙的交流,需要盡可能地瓦解界線,因此私密領域便持續擴張。在網路的公開環境中,私領域與公領域間界線逐漸模糊。但個體性間無礙交流的欲望,其起始目標卻是個體性自我肯認的欲望。故在界線不斷模糊化的手段逐步實現的同時,原始目標的最終實現卻仍有賴於更加牢不可破之界線之尋獲及發展。故消弭界線與建立界線兩股相反力量便呈現互生又互滅的奇異景象,安撫、理順其中的矛盾衝突以保全個體性,所需要的拿捏、巧思、安排,可不是尋常精神力所能負荷!
在這個時代,我們的私領域與網路公開環境的連結已逐步加深,從日常物質性的生活面向(Google的現狀及其自身的發展圖景即是一顯白的表徵,參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43051)到精神領域(維基百科可為一例)的連結均逐步加深,電影Matrix中的更細部、全面的全人連結似乎亦在不遠處,而其中的自由尋獲難題或即以上的個體性尋獲難題,逐漸成為我們避無可避的考驗。
作為文化之子、時代之子,本網誌的掙扎與書寫實踐,寄望為我自己尋找出路,亦為時代之突圍提供一點想像空間。不過,由網路書寫所引發的書寫難題,要透過網路書寫自身來尋求出路,正如上所述,所需的精神力非常人所能勝任。因此,(自96'以來)掙扎數年後之結果是,我在過去兩三年間,曾以有意無意地致力於放棄網路書寫、乃至"connectivity"(包含手機、MSN、BBS等)來作為克服其難題的辦法。但文化之子豈能當起文化逃兵呢?倒洗澡水怎能連嬰孩一同倒掉呢?當一個優質的文化之子或許比簡便地否棄文化之子身份更有積極意義。「再次上線」背後的期許便是這個了!
- May 13 Sun 2007 23:58
[書寫]題解——本網誌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